一个皇帝,九五之尊,却活成了空气。
登基8年,他每天看到的不是江山社稷图,而是大臣们的后脑勺和屁股。
他就是宋哲宗赵煦,大宋王朝最“记仇”的皇帝。
别人当皇帝是君临天下,他当皇帝,却像个提线木偶,连亲奶奶都把他当成“工具人”。
一场长达8年的极致压抑,究竟会催生出一个怎样“睚眦必报”的愤青天子?
他亲政后的雷霆手段,又将如何让整个大宋王朝为他童年的屈辱买单?
第一章:龙椅上的透明人:9岁赵煦的屁股,决定了大宋的朝向?1084年的那场皇家宴会,气氛有点微妙。宋神宗,这位搞“熙宁变法”搞得心力交瘁的皇帝,破天荒地把一个小孩儿带在了身边。这孩子,就是他仅存的第六子,赵佣(后来的赵煦)。大臣们都是人精,一看这架势,心里门儿清——这是“太子爷”要提前亮相了。
展开剩余86%大家心照不宣,纷纷上前道贺,表忠心:“臣等定当尽心辅佐!” 这场面,看起来是父慈子孝,君臣和睦,一派祥和。可谁能想到,这竟是赵煦“憋屈”皇帝生涯的开端。
一年后,神宗撒手人寰,9岁的赵煦被扶上龙椅。小小的身躯,穿着宽大的龙袍,坐在那张象征着天下至高权力的椅子上,他本该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上朝时,以司马光为首的元祐大臣们,齐刷刷地转身,对着帘子后面的高太后(神宗之母,哲宗的奶奶)侃侃而谈,奏报国事。
偌大的金銮殿,几十上百号人,竟没一个正眼瞧他。赵煦看到的,永远是臣子们晃动的背影和撅起的屁股。他就像个摆设,一个证明高太后垂帘听政合法性的“活道具”。
你想想,换做是你,9岁当上了公司董事长,结果开董事会,所有人都只跟你奶奶汇报工作,把你当盆栽,你心里能不长刺吗?
更要命的是,他那两位虎视眈眈的叔叔——雍王和曹王,在神宗病重时就闹着要进宫“侍疾”,那点司马昭之心,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幸亏高太后手腕够硬,一边命人死守宫门,一边连夜赶制小龙袍,这才没让皇位旁落。可对9岁的赵煦来说,他只是从一群饿狼的嘴边,掉进了另一个看似温暖,实则密不透风的笼子。
这个笼子的钥匙,就攥在他亲奶奶的手里。一个“透明”的皇帝,他的愤怒值,正在从此刻开始,一格一格地悄悄积攒。
第二章:“好圣孙”还是“肉中刺”?高太后与哲宗,一场长达8年的心理战在外人看来,高太后对赵煦,那是没得说。她临朝称制,被旧党那帮大臣们吹捧为“女中尧舜”,政治上颇有建树,稳定了神宗去世后的动荡朝局。
她要求赵煦熟读儒家经典,将他按一个“圣君”的标准来培养。这祖孙关系,表面上看起来,是“你当你的好圣孙,我做你的好皇祖母”,一派和谐。
可实际上,这更像一场长达8年的心理拉锯战,一方想要挣脱,一方却死死按住。
高太后是坚定的“反变法派”。她一上台,就把神宗和王安石辛辛苦苦搞的“熙宁变法”全盘否定,史称“元祐更化”。
这意味着,赵煦每天坐在龙椅上,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对他亲爹政治遗产的无情清算。他爹提拔的人被罢官,他爹制定的国策被废除。
他想说点什么?恐怕刚一开口,就会被奶奶和蔼地打断:“皇帝年幼,国事有我和众位先生呢,你读好你的书就行。” 这哪是教育,这分明是政治上的“精神阉割”。
赵煦的童年,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起床、读书、听政(其实是听奶奶和大臣们议政),身边全是奶奶的眼线。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严密的监控之下。这种日子,对一个普通孩子来说都难以忍受,更何况他名义上还是个皇帝?高太后或许认为,这是为了他好,为了大宋江山好。
但在赵煦心里,这位“慈祥”的祖母,和那些天天把“祖宗之法”挂在嘴边的老臣们,早已成了一根深深扎进他心里的“肉中刺”。
他嘴上不说,但眼神里的火焰,恐怕早已能将整个朝堂点燃。他等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从“好圣孙”的面具下,彻底挣脱出来的机会。
第三章:14岁的荷尔蒙与朝堂的唾沫星子:一次“选妃”乌龙,如何点燃天子复仇火?当一个男孩长到14岁,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皇帝也不例外。赵煦14岁那年,青春期的荷尔蒙,终于和压抑已久的政治环境,撞了个满怀。
事情的起因,小得可笑——宫里开始为神宗留下的小公主们物色乳母。这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后宫事务,可传到前朝那帮“道德卫士”的耳朵里,味道全变了。
大臣们立刻炸了锅!他们纷纷上书,言辞激烈,痛心疾首地指责皇帝“年幼,不宜近女色”。在他们看来,这哪是给公主找乳母,分明是小皇帝自己按捺不住,要提前“选妃”了!一篇篇奏折雪花似的飞到高太后案头,把这件事上升到了“国本动摇”的高度。
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谏,唾沫星子横飞,仿佛赵煦已经是个沉湎酒色的昏君。这件事,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赵煦估计肺都要气炸了。我给妹妹们找个保姆,怎么就成了我要胡来了?这帮老头子,是管天管地,还要管我的私生活不成?
为了平息“公愤”,高太后不得不做出姿态。她把哲宗宫里的宫女太监们叫来,当着大臣们的面一顿痛骂,以示“管教严明”。
这一出,对赵煦来说,是奇耻大辱。他不仅被误解,还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母为了讨好大臣,拿他身边的人开刀,公开打他的脸。
这件事,彻底撕碎了他对元祐君臣和高太后仅存的一丝幻想。他明白了,在这帮人眼里,他永远不是那个“圣上”,而是一个需要被严加看管的“问题儿童”。这口恶气,他咽下了。
但复仇的火焰,也从这一刻起,被彻底点燃。他默默地看着那些唾沫横飞的大臣,心里恐怕早已给他们每个人都记上了一笔账。
第四章:“老奸擅国”!亲政后的哲宗,为何成了大宋最“记仇”的愤青皇帝?1093年,压在赵煦头顶长达八年的那座大山——高太后,终于病逝了。这一年,赵煦17岁,他像一根被压到极限的弹簧,瞬间反弹。
亲政的第一天,整个大宋朝堂就感受到了这位年轻天子的滔天怒火。他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和过渡,立刻调转船头,开始了他狂风暴雨般的“政治清算”。
他亲政后,给祖母这八年的执政生涯,下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定论:“元祐更化,乃老奸擅国!” 这句话,等于直接给整个元祐集团定了性,骂自己的亲奶奶是“老奸贼”。
这在讲究孝道的古代,简直是骇人听闻。紧接着,他罢黜旧党,重新启用他父亲神宗一朝的变法派官员,章惇、蔡卞等人被委以重任。一场大宋版的“权力的游戏”迅速上演,只不过这次,导演是他赵煦。
他的报复,是极其个人化、情绪化的。他下令,掘开曾反对变法的旧党领袖司马光的坟墓,砸碎神宗亲赐的墓碑。这已经不是政治斗争,而是赤裸裸的人格羞辱。
更有甚者,在一次国家祭祀大典,按例应当大赦天下。可赵煦却特意下了一道旨意:所有在狱中的元祐党人,一律不准赦免!这种“记仇”的程度,让朝野震惊。
他仿佛在用最极端的方式,向天下宣告:凡是当年让我不痛快的,今天我一个都不会放过!他不是在简单地恢复父亲的新法,他是在报复,报复那个9岁时只能看人后脑勺的自己,报复那个14岁时被当众羞辱的自己。
这位大宋最“记仇”的愤青皇帝,用整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为自己压抑的青春,出了一口恶气。
结语回顾全文,宋哲宗赵煦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权力、压抑与反抗”的极致案例。一个在童年时期被剥夺了尊严和权力的皇帝,一旦挣脱束缚,其反弹的力量足以颠覆整个时代。
如果高太后早几年还政,或者在生活上多给哲宗一些皇帝应有的尊重,大宋后来的党争会不会不那么惨烈?权力、亲情与个人尊严,在历史的天平上,究竟哪个更重?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点赞、转发,关注我,带你看不一样的历史。
参考文献 《宋史》,[元] 脱脱等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 李焘撰 《涑水记闻》,[宋] 司马光撰发布于:山东省盈辉优配-股票配资配资平台-手机配资炒股网-证券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