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宁舒
“《松花江上》唱的是我们生活中最亲密、最直接、最熟悉的事物,并以第一人称‘我’娓娓倾诉,所以当人们听到它时,悲愤的情感会油然而生;《大刀进行曲》运用了切分音节奏,带有强烈的爆发式力量,所以能掀起人们激昂的战斗情绪;《义勇军进行曲》以军号独奏为引子,后面还出现了一般歌曲中很少采用的叠字‘前进!前进!前进!进!’……” 近日,哈尔滨讲坛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音乐艺术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听众。台上,一位满头银发的长者,时而播放一段经典音乐,时而分享音乐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身姿挺拔、神情激昂,说到激动处,还会走下讲台与观众互动,现场气氛热烈。他就是省艺术研究院教授刘学清。
1956年,刘学清出生于哈尔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刘兴华是哈尔滨交响乐团第一代大提琴家。小时候,他常常跟着父亲去剧院,舞台上的交响乐演出让他着迷,歌剧里丰富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在他心中播下了美的种子。6岁那年,刘学清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大提琴,并师从史保罗、佟迎洲、李大毅、司徒志文等多位老一代音乐家。凭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天赋,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980年,刘学清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两年后成为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家。在舞台上的39年,他用大提琴演奏出无数动人的乐章,也带出了一批出色的音乐学子。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在舞台上表演,因为他生长在充满音乐氛围的哈尔滨,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音乐历史和文化。他发现,哈尔滨就像一座音乐宝库,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音乐故事。于是,他开始深入研究音乐理论,挖掘城市历史中蕴含的音乐故事,从感性的乐器演奏走向理性的理论深耕。
展开剩余61%“西洋音乐进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哈尔滨是中国歌剧、芭蕾和交响乐的发源地。”刘学清骄傲地说。如今,他已有多部音乐著作问世,其中有与人合作的《黑龙江大提琴史话》《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还有专著《哈尔滨交响乐团百年》等。这些著作填补了音乐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后人研究哈尔滨地方音乐史乃至中国音乐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为了写好《哈尔滨西洋音乐史》,刘学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甚至赴京、津、沪、粤等地追根溯源,走访了许多老一辈音乐家。在研究过程中,他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资料的匮乏、历史的模糊等,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音乐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他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花在档案馆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寻找细微的哈尔滨音乐历史遗痕。一张节目单,报纸上刊登的音乐会广告,都被他珍藏起来。他说,历史是需要细节的,没有细节的历史缺少血肉。他要让历史充满温情。
刘学清收藏了许多老照片,每一张老照片都记录着一段历史故事。为了取得这些老照片,他不辞辛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一次,他得知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部主任王荣禧早年曾师从于俄侨钢琴家阿巴扎,而阿巴扎曾经活跃在哈尔滨的舞台,他连忙登门拜访王荣禧,而当对方得知他的来意,慷慨地将阿巴扎当年赠与自己的照片拷贝了一份送给刘学清。还有一次,刘学清听说有位俄侨老人手里有一张十分珍贵的老照片,他几经周折找到老人并买下了照片。两个月后,当他再次登门拜访,老人已经过世了。
刘学清说,哈尔滨人是有福的,他们见证了西洋音乐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他在自己的专著《哈尔滨交响乐团百年》一书中,列了7张表格,详细记录了从哈尔滨交响乐团走出的学生。他们师从第一代俄侨音乐家,之后奔赴全国各地,在中央乐团、中央芭蕾舞乐团、中央歌剧院等数十家音乐团体和高等学府任教。看起来轻松的表格,却是刘学清数十年来历尽艰辛不断求证的结果。他说,自己要为哈尔滨的音乐史填补空白,哈尔滨是中国西洋乐的发祥地。
如今,刘学清身兼省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黑龙江文艺奖评委、省文联专家库专家等职,在深耕理论与出版专著的同时,他始终活跃在大众音乐普及一线,积极开展公益讲座,他说,音乐不应只属于专业人士,更要走进大众生活。
迄今为止,刘学清已在国家大剧院、龙江讲坛、哈尔滨讲坛以及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绥化等地举办音乐专题讲座97场,在电台电视台主讲12场。内容涵盖《春晚中的美学思考》《艺术带来的身心愉悦》《民族乐器的魅力》《从中东铁路传入的歌剧、芭蕾与交响乐》《东北“鲁艺”在黑龙江》《交响乐的美学感受》《文明对话中的东北音乐艺术》等,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深受大众欢迎。
发布于:黑龙江省盈辉优配-股票配资配资平台-手机配资炒股网-证券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