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解除制裁的动作迅速而明确。
7月16日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虽未直接点名,但确认“中欧双方同步取消相互交往限制”,呼应了港媒关于解禁德国绿党前主席彼蒂科菲尔的报道。
这名被中国制裁4年的议员,曾多次散布涉疆虚假信息,甚至在5月无端指控中国“渗透欧洲情报系统”。 中方选择在峰会前夕迈出这一步,显然是对两个月前“同步解禁”承诺的履约。
欧盟的回应却充满矛盾。 就在中方行动后48小时内,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讲,重提“对华去风险”的老调,声称“依赖中国威胁欧洲独立”,并指责中国“以补贴扭曲市场”。
更令人费解的是,她一边要求中国解决“产能过剩”,一边却无视欧盟99%的稀土依赖中国的现实——而中方早已为欧洲企业开通稀土出口绿色通道,王毅外长访德时更明确承诺“稀土不应成为中欧问题”。
欧洲议会的投票进一步激化对立。 7月10日,532名议员赞成通过决议,要求中国取消稀土管制,75票反对的悬殊差距暴露了欧盟内部的集体焦虑。
这份决议将中方的合规出口管制称为“供应链威胁”,却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2024年欧盟进口的永磁体78%来自中国,这些材料直接关系着德国汽车业和法国风电产业的生命线。
欧盟竞争事务专员里贝拉的举措更显咄咄逼人。 7月14日,她宣布将加强审查“受外国补贴的企业”,声称要“维护公平竞争”。
尽管未点名中国,但此前欧盟已援引《国际采购工具》对中国医疗器械设限,并启动对中企参与欧洲基建的歧视性审核。 这种将经济议题安全化的操作,被欧洲学者批评为“用规则包装保护主义”。
德国车企与欧盟政策的公开分裂值得玩味。 当冯德莱恩推动对华电动车加征最高38%关税时,宝马董事长齐普策直接警告:“与中国脱钩是死路一条”,大众中国区总裁贝瑞德更透露“30%全球利润依赖中国市场”。 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声明更直白:若断供中国,“欧洲技术优势将在5年内消失”。
贸易数据揭示欧盟“嘴硬”背后的脆弱。 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相当于每分钟150万美元交易。 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中,汽车零部件占24%,光伏设备占19%,而这些正是德国工业的命脉。 当法国酒商因白兰地反倾销调查损失15亿欧元订单时,法国农业部疾呼“需要中国市场而非对抗”;而匈牙利因中方扩大农产准入,成为唯一反对欧盟制裁中国的成员国。
欧盟内部的战略撕裂已成定局。 一边是冯德莱恩在G7峰会上附和美国批评中国“稀土武器化”,另一边是德国总理默茨私下承认“须与中国保持合作”;一边是欧洲议会高票通过涉华决议,另一边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公开反对电动车关税,称“贸易战是愚蠢的”。 这种矛盾源于欧盟的尴尬定位:既想借对华强硬向美国表忠,又无法承受失去14亿消费者市场的代价。
中方的反制策略精准且高效。 针对欧盟医疗器械采购禁令,中国对等限制欧洲企业参与500万人民币以上医疗项目;对法国推动制裁中国电动车,中方启动白兰地反倾销调查;而对亲华的匈牙利,则开放樱桃、乳制品市场准入。 这种“拉打结合”的操作,让欧盟企业界与政界的立场加速分化。
欧洲智库的反思点出问题核心。大西洋理事会报告指出:“欧盟在美中博弈中沦为买单者”——当特朗普对中国电动车课税100%并威胁对欧盟加征30%关税时,欧盟却选择同时得罪两个最大贸易伙伴。 布鲁塞尔某匿名官员更坦言:“我们复制美国的对华剧本,却忘了美国能承受损失,而欧洲不能”。
盈辉优配-股票配资配资平台-手机配资炒股网-证券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