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若踏平莫斯科,丘吉尔的雪茄都拿不稳,罗斯福也得彻夜难眠!
一九四一年,当德军的钢铁洪流滚滚冲入苏联境内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东线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可是在柏林的地图室里,希特勒的野心,绝不仅仅止于一个红色的莫斯科。
他那本写于狱中的《我的奋斗》,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一份详尽的“抢劫”蓝图。里头写得明明白白,德意志民族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向东扩张,夺取“生存空间”。乌克兰的黑土地、高加索的油田,这些都是他眼里的囊中之物。
几年前,在一个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面对着一群普鲁士贵族出身的将军,希特勒摊开了那份后来被称为《霍斯巴赫备忘录》的计划。他告诉将军们,打法国只是开胃菜,真正的硬仗在东方。征服苏联,就是为了给德意志民族腾出生存和发展的地盘。
只要苏联倒下,德国这台战争机器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答案早已写好。丘吉尔和他固执的大英帝国,就是那块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德国人早就准备好了代号“费利克斯”的行动,目标直指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罗陀。只要拿下这里,英国海军在地中海就成了瓮中之鳖。德国特工在西班牙的山区里,已经把每一条可以偷袭的小路都摸得一清二楚。
这还不是全部。为了彻底解决英国,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曾力推一个更宏大的地中海战略,主张与“费利克斯”行动双管齐下,再拿下马耳他和苏伊士运河。一旦成功,大英帝国连接东方的生命线将被彻底斩断。
很多人以为,德国空军没能拿下不列颠,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就此作罢。实际上,它只是被无限期推迟了。希特勒的想法很直接,等解决了苏联,回过头来,集结整个欧洲大陆的力量,再跟英国算总账。到那时候,丘吉尔手里还有什么牌可打?
德国人对英国的执念,不光是为了复仇。凡尔赛条约的屈辱,海外殖民地的丧失,让德国的工业体系一度陷入瘫痪。希特勒要的,是把当年失去的一切,连本带利地拿回来。
更疯狂的计划还在后头。德国人甚至规划了一个名为“Mittelafrika”(中非)的殖民帝国蓝图。他们打算从战败的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手中,夺取中非的大片殖民地,建立一个资源供给地,让德意志帝国永远不必再为原料发愁。
可历史,偏偏就不爱按剧本走。
苏联的冬天,成了德军永远的噩梦。当闪电战在莫斯科城下的泥泞与冰雪中失灵,变成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消耗战时,德国的全球战略就已经出现了裂痕。士兵们在冰天雪地里冻得像冰棍,后方的补给却迟迟跟不上。拿破仑的幽灵,仿佛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上冷笑。
就在德国人在东线泥潭里越陷越深的时候,他们的亚洲盟友送上了一份“大礼”。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把沉睡的工业巨兽——美国,彻底拖入了战场。
罗斯福的参战,让整个棋局瞬间逆转。希特勒的桌案上,其实也放着一份针对美国的计划。德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当时正在秘密研制一种名为“Amerika Bomber”(美利坚轰炸机)的超级武器。这种远程战略轰炸机的设计航程,足以从法国的基地起飞,轰炸纽约和华盛顿,然后再安全返航。
这个计划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它真实地存在于第三帝国的档案之中。德国高层很清楚,要想真正统治世界,最后的终极对手,只能是隔着大西洋的美国。
可惜,这一切都成了泡影。东线的巨大消耗,加上英美空军对德国本土工业区的日夜轰炸,让德国的战争潜力被一点点榨干。曾经看似无敌的德军,最终在东西两线的同时夹击下,走向了覆灭。
回过头看,希特勒的全球战略,就像一个精密却又极度脆弱的机械钟表。它的每一步都环环相扣,逻辑上看似无懈可击。拿下苏联,就能获得资源;有了资源,就能压垮英国;解决了英国,就能整合欧洲,最终挑战美国。但这个计划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把国家、民族和战争,都当成了可以精确计算的数字,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人的意志和历史的偶然。
说到底,这种建立在掠夺和奴役之上的帝国野心,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结局。无论计划多么周密,蓝图多么宏大,当一个政权与全人类的道义为敌时,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盈辉优配-股票配资配资平台-手机配资炒股网-证券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